活动回顾 | 河南省孤困儿童服务方法共创工作坊圆满举行
2024-12-30
12月26日,在河南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处的指导下,来自全省35家社会组织,共43位从事孤困儿童服务的公益伙伴,齐聚郑州,从具体服务的困惑出发,通过问题地图、案例分享与研讨、工作场景模拟等多种方式,从问题的表象出发,揭开迷雾,找到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症结和关键。
南都公益基金会、三一公益基金会,博世中国慈善中心、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等行业资助及支持机构的伙伴代表也来到现场,以观察者的角色参与小组讨论,并给出关于讨论过程的观察与反馈。
工作坊开场,大有启行总干事高卉针对本次工作坊的主题做了简单的阐述。首先,她向伙伴们展示了本次收集到的高频问题关键词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分类,并指出了一些共性和代表性的问题。
接着,她对真问题和假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区分。真问题可以指引我们层层追问,发现关键信息,而假问题只是一种虚假表象和逃避动作,其实会让思考停摆,阻碍我们的实践。
最后,她给出问题分类工具供伙伴们参考,并提醒大家在问题或反复出现,或陷入无解时,可以尝试更换问题的性质,比如,把方法的问题拉回到事实层面,也许会豁然开朗。
之后,所有伙伴通过卡片抽签配对分成了5个小组,在简短的介绍互相熟识后,便在小组内共同选出1—2个问题地图上呈现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经组内讨论,五个小组分别确定了“对于孤困儿童服务是否存在量化通用的评估标准”、“如何帮助他们克服社交障碍,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如何改变困境儿童在学校、社区的标签化问题”、“如何在长时间跨度内提供服务”、“孤困儿童需求是否可以共性化,服务是否应该局限于儿童本身”这五大问题。
随后,小组内部伙伴分别从自身经验出发,围绕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同时,小组选出代表向现场其他伙伴进行了过程分享。
伙伴们围绕“该问题可以如何拆解、是否存在解决办法、该问题的背后是什么、该问题是否是一个真问题”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就本组讨论过程中不同伙伴的观点和看法做了详细分享,此外,还有很多伙伴在现有的问题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深入探究。
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高卉基于对各小组讨论的观察,以及平时对工作中对问题的思考,向大家做了简短分享。
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是个体基于具体的场景提出来的。在上次的工作坊中,与会机构共同签署的伦理共识,落实在实践中,也会呈现为一系列的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选择,首先需要一个行动主体,很多时候,这个主体需要从个体切换为组织,即组织的自我认知与当下定位,只有这样,问题的讨论才有意义。任何一个问题,首先需要的是一个主语,就看待这个问题而言,个体要明白自己背后站的是哪个人,是哪个组织,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和需求去看待这个问题的。
其次,很多问题未必是我们能够解决的,但问题一定是我们要去面对的,“面对”指的是我们要承认它的存在,并要去思考如何对待它。
此外,一味陷入问题之中也不行,因为很多时候,解决之道并不在问题本身。
要解决问题,第一要反观自己,先发现自己,确认组织的定位是什么;第二要拓展认知,因为基于目前的认知形成的问题,如果认知不变,问题就会反复出现;第三要保持实践,用问题引领实践,而不是阻碍实践。
接着,几位资助工作者从观察者视角就上午的小组讨论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针对“对于孤困儿童服务是否存在量化通用的评估标准”这一问题,南都公益基金会的陈淑静老师认为,数据或指标或许不一定能够反映项目的成效,可能还是要关注受益人有没有因为我们的工作发生改变。
挑战并不在于是否有一个通用和量化的评估指标,而是在于大家工作的价值怎么被更好的呈现出来并被看见。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工作成效如何更好地被呈现给各个利益相关方。
其次,指标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目标。指标是衡量我们目标完成的一个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指标对工作的指导作用,就是在于看我们的工作中有没有更好的去完成目标,所以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针对“如何改变困境儿童在学校、社区的标签化问题”,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的崔婧瑶老师观察到,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从服务对象出发,讨论了工作中看到的问题,特别是观察到的一些活动中对受助对象“贴标签”的行为。
在讨论如何更好的让受助对象理解“为什么是TA”被帮助的时候,伙伴们除了对儿童心理变化、服务细节设计等方面的讨论,还从机构治理管理进行了反思,例如:是不是可以在项目开始前就和资助方约定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是不是可以在单独支持困境儿童的同时有一些普遍性的支持活动,让这些孩子不那么特殊等,大家是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来优化儿童支持工作的。
博世中国慈善中心的高京悦老师分享了她的观察与建议:很多时候,问题的表现形式并不是问题本身。背后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需要结合机构自身的情况去具体思考问题。
从资助方的视角来看,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分析问题的背景是什么,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机构具体的干预方案是什么,是否有针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具体分析。如果是发展延续期或者复制扩展期的项目,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有迭代与创新。她建议伙伴们需要时不时从项目执行的具体细节中抽离出来,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此外,她认为持续性问题也是资助方比较关注的问题,资助方希望看到的是被资助者不仅仅依靠这一笔资助才能够去完成这个项目,而是希望将来即便没有这笔资助了,项目也依然能够持续良好地运转。
三一公益基金会的王龙玺老师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一线机构伙伴呈现了丰富的执行经验。他认为:绝大多数的问题答案、解法都在我们的经验里面,只是这些经验没有经过一个科学有效的组织,没能把它变成我们所有人共同的经验,和能够理解掌握的内容。但对于一般的组织来说,自己做经验梳理和知识生产比较难,所以需要同议题的联合行动发起者更科学有效地把问题设置好,讨论安排好。
下午简单的热身游戏后,四位与会伙伴就自身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案例展开分享,其中包含3个个案和1个合作案例。
案例分享过后,所有伙伴随机抽签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应四个不同的案例,并在小组内分别扮演政府、企业、公众、资助方四个不同的角色,代入不同的视角对本组案例提问并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几位嘉宾以真实资助工作者的身份加入小组进行观察并参与讨论。
角色扮演是对真实场景的模拟和再现。一方面,伙伴们提供的案例是对一线实践现状的真实反映和呈现,具有一定的共性,能够引发大家的共鸣。另一方面,伙伴们可以切换身份,换位思考,从原本的工作角色中跳出来,从另外一种视角来思考真实情境并体会不同的感受。
王龙玺老师指出,在项目呈现中,有七个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并做出回应的,分别是界定概念、界定程度、它的影响是什么、原因分析、界定已有的方法、解决方案是什么、怎样评价成果。尤其在涉及项目资助时,有必要将这些内容描述清楚,否则很难凭借故事和案例争得资助方的信任。
崔婧瑶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小组内主动向扮演公益组织的一方询问“你们是否需要基金会的资助支持?”的场景。她观察到几乎快到环节结束,小组内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希望获得基金会资助的诉求,当主动提出这个问询后,进入后面的沟通模拟时,发现伙伴对“基金会都做什么资助”并没有了解。
她认为伙伴如果期待将基金会作为资金来源之一的话,还是需要增加对基金会的了解,比如都有哪些类型的基金会、资助策略是什么、关注什么等。
陈淑静老师也认为,一线公益伙伴需要提升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同时,她在过程观察中感受到一线社工的力量非常单薄,社工机构要跟社会对象站在一起,从受益人的关注和需求出发,行为在合理性或合法性上才可能会有支撑。
她还观察到社工和其他角色的沟通是单向,没有能够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她建议一线机构要发现谁是最有可能跟你站在一起解决问题的人,先做一些联合,然后大家共同去动员更多力量解决这个问题。
她最后指出,归根结底还是要先理清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在这个前提下看看要整合到的资源怎么贡献到解决方案中,而不是被资源带着跳出了问题之外。
最后,高卉提到了启行学社的几个关键词:发现自我、打开感知、觉察语言、压力挑战、选择练习。她在工作坊过程中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是在服务孤困儿童过程中的提炼出的关键词,也是一个组织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很多一线组织的状态和孤困儿童有类似之处:都是缺少核心外部支持,在困境或迷茫的状态中觉察和探索的主体。
因此,我们当下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儿童服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从组织的角度理清思路和问题脉络。每个组织都应当从行动中时时反观,回到元问题之中,反思问题背后的“我”所立足的价值,以及前进的方向。
指导单位
河南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处
工作坊技术开源支持机构
南都公益基金会
三一公益基金会
伦理共创合作机构
上海静安区方德瑞信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
支持机构
博世中国慈善中心
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
场地支持
浙商银行(龙湖金融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