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清晨,郑州东风路地铁站的晨光中,孩子们带着好奇聚集于此,即将解锁全新体验。
启行学社项目组负责人高卉向大家传递了此次活动的期待,希望孩子们在志愿者的陪伴下能够:
——观察真实职业状态,洞穿基本职业素养;
——发现并抵挡商品社会中无处不在的过度消费诱惑;
——思考AI与机器时代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
——回归到“发现自我”的关键词,此刻当下的自己应当做些什么。
在书店崔文博老师带领下,孩子们分小组在宽敞明亮的书店里四散开来,进行职业观察。在这里,看得见的工作有收银,导购,保洁,文创以及咖啡师,而看不见的有运营,管理,设计,采购,选品等等。
孩子们观察着每一个细节,这里为什么有一面镜子,这里为什么放绿植,同时与崔老师或在岗位上的志愿者交流,进而了解每一个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素养。
“你站在这里累么?”孩子问收银员。
“工作哪有不累的”,收银员笑着回答。
孩子的问题多种多样,有关于看得见的部分,也有关于看不见的部分。
除了“山河祖国”的设计理念,孩子们还发现了二十四节气,星宿图,彩陶双连壶等隐藏彩蛋,进而感受到一个综合性书店背后隐藏着众多职业的辛勤耕耘与智慧。
在小组复盘中,小组导师利用项目组事先设计的四象限工具,引领孩子们将看到的职业进行分类整理,并做了分享。
对于收银、文创和保洁等看得见的岗位,孩子们回顾了生动的观察和对话过程;对于选品、管理、运营以及设计师等岗位,孩子们分享了经过思考后关于此岗位职业素养的判断——运营经理的选书逻辑、采购员的成本表格、活动策划者的动线设计,从书架缝隙中也能看出职业的复杂光谱。
书店全程支持的崔文博老师最后给予了回馈,他说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沉浸专注,也觉得自己工作的意义价值被挖掘和看见,同时在孩子们的提问中,也激发了不少对于岗位通用素养的思考。
在此场活动中认真分享的孩子,得到了由河南省扶贫基金会捐赠的书籍作为奖品。
19日下午,孩子们兵分两队,分别拜访了科技公司、展示空间和面包烘焙坊等三种职业场景。
在位于百脑汇的伯利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珂从一块芯片开始讲起,回溯了一台电脑的各个部件,从研发到销售的全过程。
在装机室,技术总监陈胜老师带孩子们旁观并讲解了一台电脑组装的全过程,孩子们发现,在装机的过程中,除了精准细致认真以外,也需要审美。有孩子问“为什么连风扇都要带灯效”时,陈胜说:“因为这也是一种颜值经济。”
在伯利恒公司,孩子们还进行了一场直播间的探秘。李珂首先带孩子们来到了公司的直播间,了解了直播需要的从场地到设备的后台配置,以及从客服、库房、装机、发货及售后的全链条流程,孩子们得以窥见屏幕背后完整的支持工作。
参观期间,有一场午间直播正在开展。李珂先邀请大家在屏幕上进行观看,随后带领孩子们来到直播间,感受正在直播的现场。在通往直播间的路上,孩子们经过了一系列直播后台的岗位,真正了解到一场专业直播不是主播一个人的颜值和口才撑起来,而是有着一整个专业团队的协作和托举。
有志愿者问李珂如果应聘公司直播,需要什么准备。李珂回答说需要对业务熟悉,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其实主播就相当于在线的销售岗位。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完成了对主播工作的祛魅,对屏幕背后的研发生产及销售链条,以及在链条上分布的岗位有了明确的认识。
随后,孩子们来到了位于二七广场附近的比亚迪迪空间新能源汽车科普馆,开启了一场关于未来与科技相关的职业探索。
孩子们不仅通过展览了解了动力简史,观看了汽车制造的过程,同时也在观察销售员,讲解员的工作。随后共同思考了汽车、以及展馆背后的职业密码,哪些工作即将被工具或者AI取代,但又有哪些工作正在孕育新生。
在一辆汽车被创意及生产的过程中,从设计师到工程师,从技术研发到管理者,有众多不同类型的职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孩子们发现这里与书店相比,既有类似的岗位,比如前台、咖啡师等,同时也有导览讲解、研学老师等新的职业。同时,孩子们也发现讲解员除了自身工作以外,也面临考核的焦虑,也要急匆匆赶去开工作会,要应对很多不同的场景。在展馆中,孩子们也见到了不少企业高管演讲的视频,发现“老板确实必须要善于公开表达”。
另一组孩子来到了位于二七区淮河路的糖星汇爱烘焙坊。
孩子们通过社工王艳艳的介绍,了解了“糖星”这个名字的由来,了解了心智障碍群体就业融合的过程,同时跟“心青年”进行了提问互动:
——你做这份工作累不累啊?
——如果有客人给店里打了差评,你会不会伤心?
——你在工作中有什么烦心事儿吗?
在交流中,心青年还展示了工作中的“能量时刻”:被蔡依林邀请去看演唱会、自闭症的蛋糕师参加比赛,一遍一遍的重复训练,最后获得了蛋糕制作的奖项……
孩子们还体验了“草莓啵啵杯”的制作,开心接受了这份甜蜜的考验。
在这里,孩子们认识到任何生命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以职业的方式在社会上获得尊严。任何一项工作和本领,都需要投入经历和时间,但努力一定不会徒劳,时间会让种子最终将在生命中绽放。
晚上,项目组为两个4月过生日的孩子举办了惊喜生日会,同时进行了全天的活动总结,大复盘结束后,项目组发布了夜间自愿的集中复盘邀约。
有几个女孩自愿下楼参与了小复盘,回忆全天的经历,感受商品时代职业的丰富性,以及在消费时代任何人都有被“终端化”的风险,即成为一个“买买买”的机器。
消费带来的自由是幻象,启行学社项目组的担忧在于:对于心智尚在建设中的青少年而言,如果沉溺于幻象,在消费行为的另一侧,深渊就近在咫尺。
戳破幻象靠的不是说服Ta们清心寡欲,欲望很难被说服,更何况Ta们面对的消费主义叠加屏幕时代的巨大共谋。
戳破幻象靠的是突破消费者的视觉屏障,看到整个链条的运营,看到研发&生产&供应的漫长过程上,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多少种职业,这些职业所需要的素养和技能,需要从何时开始培养和塑造。
这也是种子实验室模块期待做到的。
次日上午,孩子们化身“城市探险家”,在郑州市二七区的社区,街道,商场里继续解锁职业密码:
古筝教师的指尖,篮球教练的汗水,修车师傅的专注,理发师的剪刀,护工的耐心,警察的细致……
在讨论中,孩子们了解到很多职业都需要复合的素养,比如设计师不能只懂时尚和审美,还需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说服能力,才能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同时也有一些基本素养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比如专注和沉浸,一个屏幕成瘾的人几乎是无法胜任任何工作的。
图为孩子与个体户老板沟通
从个体户的灵活到美容师的细腻,孩子们在观察中触摸职业的核心动力。
在最后的个人复盘分享中,Ta们在反观种下对自我的期待——
“少刷手机,保护视力,多看世界”
“坚持运动,强健体魄”
“练习表达,精准说出自己的想说的”
“拉长学业,用知识为未来做好准备”
图为孩子向蜜雪冰城工作人员提问
培养职业素养不仅是谋生之道,也是生命成长的轨迹。当孩子们在修脚师傅的耐心中学到服务精神,从小商贩的坚持中看见生存的期待。只有用真实鲜活的职业样本,才能打破过往的认知藩篱,在市井巷陌间多种多样的工作者身上,“成为怎样的人”不再是独木桥,也不再是单选题。
孩子们发现,职业或许首先是一道关于自己的简答题,其次是一道关于社会的连线题——把别人的需要和自己的光连起来,就能照亮某个小小角落。
过去那句常见的鼓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具象化,需要用一个个具体之人呈现,进而说明一个浅显但有恒定的道理:一个人要先对自己负责,才能对社会有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即生命教育。
启行学社始终坚持与社会直面相对,用观察和思考埋下独立人格的种子——它们终将在开放的选择中萌芽,长成支撑人生的骨骼。
特别致谢首批种子实验室合作机构:(机构名称按活动动线排序)
郑州购书中心凯旋店&搭建认知阶梯
郑州伯利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探寻屏幕奥义
迪空间新能源汽车科普馆&转动未来齿轮
糖星汇爱烘焙坊&见证生命韧性
感谢以上四家风格迥异的机构如同棱镜,将职业光谱折射成少年眼中的彩虹。
特别致谢:
河南省扶贫基金会“爱心书屋”项目&图书奖励
元居佳家酒店(淮河路店)&复盘场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