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18日,启行学社首次组织两天野外穿越线路。经过项目组研判,共邀请了来自豫中地区的10名孩子,最终有来自4地的7个孩子接受了邀约,齐聚嵩县车村镇,顺经典户外线路五道潭开启向拜石村的穿越旅程,青苔斑驳的巨石间,溪流潺潺,潭水幽深,伏牛山以山水交融的姿态迎接启行小队。
自然一直是启行学社的重要陪伴场景,之前的启行活动中有城市徒步,有双城穿行,也有野外探索,但连续两天深入深山腹地的穿越线路,是项目组第一次尝试。
伏牛山峡谷中多数路段都没有网络信号覆盖,这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只剩下自己、伙伴与自然。
位于伏牛山腹地的五道潭,是一条原始峡谷,溪流在石英岩脉间切割出五段飞瀑与深潭,潭水如翡翠镶嵌于峡谷中。
离开平整的路面,来到布满崎岖石块的峡谷,耳畔是虫鸣与泉水叮咚,伏牛山脉用原初的野性唤醒孩子们的五感。
98%的植被覆盖率让光线在树冠间穿梭,栎树的虬枝悬垂,杜鹃声声啼名,不知名的蕨类在石缝中竞生,春夏之交的伏牛一派生机盎然。
深山中还能看到很多大自然中的奇异的生物,浅水滩底布满了像苔藓的黑色小虫,有的树叶上长出像像粉色毛毛虫的赘生,石块上的规律纹路竟然是一只细脚伶仃的蜘蛛。
孩子们惊喜欢呼,伸手触碰这些小生灵,自然此刻不再是课本里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
有的孩子一路不停分享自己的所见,叽叽喳喳,也有孩子默默走路,小心观察攀石线路,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线路。
在野外,交流分享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可以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
在山里的第一顿午餐是火锅。野外煮火锅固然美味,但也需要大家各司其职,从采购,到分担负重,开火煮饭,洗碗收拾等等,这些前置与后置的工作量都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
在徒步过程中,团队显得更加重要,攀石与溯溪的线路中,大家需要互相提醒,相互帮助。
在某些攀登难点,身形轻盈矫健的孩子们反而占有优势,孩子们也会协助志愿者找到合适的支点。不得不感叹,和成年人相比,孩子或许是距离自然更为接近的状态。
野外的线路掩藏在荒草乱石或者枝桠之中,一不留神就会错过。因为孩子走得快,所以可控的“走错路”的情况时有发生。
之所以说是“可控”,因为有时孩子们发现虽然走岔了,但其实最后殊途同归;有时她们会登山大石头看看后队的方向,有时负责线路的志愿者在身后不紧不慢地喊:如果前方没路,就折回来再找找。
野外寻路的经验也可以平移到日常,走岔也没关系,停下来看一看,返回去找一找,总有一条合适的路线能继续前行。
经过数段有氧拔高,小队抵达夜宿地,海拔1200米的拜石村。村口伫立着一尊光武帝刘秀的雕像,相传东汉光武帝为躲避王莽追杀,在此得巨石庇护躲过暴雨,“拜石村”之名由此演化。
河南的历史传说多如牛毛,王莽与刘秀相关的故事,在嵩山、太行都有听到过,此刻在伏牛山孩子们又听到了一个新版本的故事。但无论哪个故事,人们都在自然里寻找着庇佑,自然如有神力,成为得道者的助力。
图为拜石村刘秀像,据说石像身后即为刘秀当年所拜之石
是夜多云,原定的观星活动取消。很多孩子倒头遍睡,体会到充分运动后健康的疲惫。
也有对聊天感兴趣的孩子,在民宿的院子里听志愿者讲述嵩县相关的掌故,以及此地的考古发现——南迁后定居中原伏牛腹地的陆浑戎。从史料中陆浑戎东迁的历史,聊到西周灭亡的原因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历史是复杂的。
尤其是古代政权的更迭,不能简单地用道德归因来判断,或许需要结合气候山川地理等自然因素综合考虑。
在刘秀的传说中,自然是一种神力,实际上,自然是一种伟力,在实际历史进程中,自然发挥的作用远比我们的想象大得多。
深夜的山万籁俱寂,寒气袭人,用她的幽深回应着我们的探讨。此刻伏牛山不仅是山川的名字,也是王朝更迭,文明兴衰的记忆。
第二天简单早餐后,小队拔营出发,开启了一小段密林拔高,更高海拔的植被依然丰富,富氧的空气让人心情愉悦。途中经过一些荒废的村落,在大门紧锁的院落里,芍药开得耀眼。
院落的主人当年种下了它,或许因为移居山下,没能欣赏到花的盛开。然而此刻启行小队的到来,这些盛开被看见,这些美好得以发生。
拔高对体力和毅力的考验很大,但孩子们无人抱怨,只有互相鼓励和不断行走,很快就抵达1500米的后湖草甸。随着峰回路转,一片绝美的高山草甸映入眼帘,润眼的绿色中点缀着大片的黄色苦荬菜,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孩子们在美景中雀跃奔跑,自己也变成了美景的一部分。
一路领先的小诺在草甸上奔跑
草甸上有嵩县的省级文保单位-五顷寺双塔。据说是元代石塔,一座是汉传佛教的文峰塔,一座是宝瓶状的喇嘛塔,一方一圆,相傍而立,渡过了700余年的光阴。
寺不知何时所建,仅存于文献记载,已毁于战火,唯余双塔伫立,四围野草丰茂,鸟鸣啾啾。小队伙伴在塔下聊天,远眺穿过草甸的牛群,仰望掠过塔顶的乌鸦,微风吹拂,风清气朗。
图为双塔前合影
石塔是人类活动与信仰在此地留下的痕迹,造塔之人已然隐入尘烟,杳无音讯。双塔砖石尚存,但永恒依然属于大自然草木轮回的岁岁枯荣。
小憩片刻,小队穿过草甸,与牛群擦肩而过,开始下山。为了能按时下山,小队规避了上山时的“走错路”的体验,在领队志愿者的带领下,保持一致的行进节奏,匀速下山。
孩子们在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遇到陡坡和崖壁时,前后提醒,互相帮助,团魂满满,在山野间结下的友谊,既单纯又真挚。驻足在小憩时,回望自己翻越的山岭,满满都是成就感。
有的孩子们在草丛中发现蒲公英,摘下送给身边的伙伴,她们迎风吹散白色的花朵,种子四下飘散,开启下一段生命旅程。
在领队完美的线路安排下,小队在预计时间准时抵达车村镇,胜利完成启行学社首次两天野外穿越。
午餐时,志愿者带孩子们做了简单复盘。
第一个问题是:在接到邀请时,是否知道自己有拒绝的权利。
孩子们都点头表示知道是可以拒绝的。
志愿者向Ta们致敬,因为了解野外线路的艰辛不易,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依然愿意放下手机,参加户外探险活动的少年,已然战胜了自己。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下次接到野外线路的邀请,还会选择么?
5个孩子眼神放光,拼命点头,也有2个孩子表示更喜欢城市线路,登山的话也更偏爱景区。 在启行学社中没有统一的答案,尊重个体,选择多元,所以大家的表达都自由而真诚。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下次再参加野外穿越,会做哪些准备?
有的孩子说要带上双肩包,有的要带上扇子,也有一个穿着短裤走了两天的孩子说:我下次会穿长裤。
图为复盘现场
这就是经验的意义,亲身经历能带来的成长,比提醒说教要刻骨铭心得多。
Wi-Fi信号编织的信息茧房覆盖了城市和乡村,而伏牛山用没有信号的峡谷接纳了发现自己,探索世界的启行小队。
五道潭的瀑布冲刷掉电子游戏的即时快感,草甸的风吹散了“被安排”的被动。有人从虫鸣中感受生命,有人从乌鸦的剪影中看到自由,有人在野花中发现生机,有人在双塔畔体会岁月的更迭。
户外带来的快乐,远比消费或者用手机消磨时间带来的更长久。 野外穿越这项活动本身,就是以身体方法,以自然为素材的深度教育,是保持个体“在场”的最好方式。
正如将蒲公英送给整座山谷和草甸的女孩——她吹散的不仅是种子,也是一群少年对世界的好奇和投入:自然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与万物共享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