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项目进展
世界读书日特刊:志愿者及捐赠人汇编
2025-04-24

编者按:

大有启行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长文本传播,希望在短视频盛行的冲击下,尽可能倡导读者深度阅读的理念习惯,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体会耐心搭建的长期意义。

 

基于此,在启行学社项目开启以来,我们把“共读”当成志愿者培训中的重要部分,把“觉察语言”作为启行学社的5个关键词之一。

 

在2025年在世界读书日这天,我们向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捐赠人和志愿者发起了特别邀约,请大家聊一聊自己在读什么书、又为什么要读书。以此为基础,形成以下整理汇编。

 

虽然法定的“读书日”已经过去,但对于大有启行的支持者们而言,每天都是读书日。

 

特别说明:因文中很多人既是捐赠人也是志愿者,本文仅以ta在项目中的核心角色为准呈现。

01
最近在读什么书?
 

志愿者:小言

我目前在阅读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这本书。这是一本真诚而有力量的回忆录,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平实的记录:少年时江南的细雨、青年时在西北劳改的严寒、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普通人的生命际遇。

 

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总是彼此映照。重要的是,保持尊严而不被驯服;过好日常的生活,就是普通人的史诗。

 

捐赠人:王增民

最近阅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寻找家园》,作者是一位富有传奇经历、饱经风霜的现代美学家、画家。

通过他无拘无束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一颗诗意的灵魂,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一些事件有了新的观察视角。

 

图片
图为启行学社2025冬令营里,王增民老师与孩子们交流

捐赠人:华子

最近在读《超越百岁》,想看看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如何惠及每一个人,也愿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去面对岁月的痕迹。

 

志愿者:小千

最近在看《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啃的比较慢,这本书通过物品讲述历史,每一件物品都是时代的切片,不同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贡献。越看越震撼。

 

在慌慌张张的生活节奏里,读书让我可以静下来、慢下来,让自己保持学习能力,同时充盈大脑。看书少了,在表达自己个人观点和认识上会十分肤浅,生活中的一切也会变得跟这种语言一样枯燥和无聊。

 

图片

图为启行学社2024夏令营里,小千向孩子招募图书管理员

捐赠人:Angela

我最近在看《丘吉尔传》,从历史和历史的重复中试图寻找一些答案或慰籍。

世界似乎总是在变,展现出一种无常,但是人性的轨迹又往往是相似的。人类没有完全黑暗的时刻,因为总有一类人或者一群人挺身而出。

 

阅读使我认识这些人,感佩他们,学习他们,跟随他们。

 

志愿者:罗绮

近日在读《打开》,是一本哲学入门书籍。曾以为哲学高深莫测,其实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

 

只要你愿意去听、去看、去怀疑,在自由的思想旅途上,有权利说出你的立场,有能力说出立场背后的理由时,你已是哲学家。

 

图片

图为2025种子实验室,罗绮带孩子职业探索

 

捐赠人:向梅

读书对我来说,是伴随着成长一并存在的。

 

刚工作时很想让自己快速变成专家,于是多读工具类书籍,很想找到“指引”;慢慢地,想要找到“术”背后的“道”,于是阅读了很多专业书籍;再后来,觉得自己太薄,不够厚实,于是开始读各类名著;到现在,读书已经没有明确的目标,于是按自己喜好,读各类“杂书”。

 

我不知道具体收获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但生活中但凡有读书的日子,那天一定是欣喜的,满足的。

 

志愿者:Ivy

最近我在读一本叫《长袜子皮皮》的书,书里有个红头发、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她力气大得能举起一匹马。她独自住在小木屋里,把日子过得像冒险一样精彩。我最喜欢她说的那句话:"只要心里有太阳,雨天也能晾干裙子。"

 

阅读的孩子永远不会孤独书不会让山路变短,但它会让你的脚步更有力量。  

 

图片

图为启行学社2024夏令营,Ivy和孩子们交流

 

捐赠人:上善若水

我想和你们分享我读《我与地坛》时的感动。

作者史铁生曾因疾病被命运重重击倒,在最狂妄的年纪残废了双腿,满心都是对生活的不解与怨恨。但当失魂落魄的他来到古老的地坛,这里的种种悄然抚慰着他的灵魂。

 

阅读的过程,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或许会布满荆棘,痛苦与迷茫也会时常相伴,只要用心感受四季的更迭、家人、朋友的温暖,苦难的日子里也藏着照亮生命的光。

 

捐赠人:L

最近在读《被讨厌的勇气》。阅读过程也是一场重塑自我认知的觉醒之旅。

生活中的焦虑,往往源于我们越界踏入他人的课题领地。我们无需背负他人的期待负重前行,更不应因外界的不认同就轻易否定自己。

 

人生的意义,绝非是赢得所有人的喜爱。当我们能放下对“被讨厌”的恐惧,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才能挣脱束缚,拥抱真正的自由人生。

 

志愿者:毛毛

最近在读《中国石窟艺术精讲》,得益于前几日去巩义石窟寺游览,忽觉自己去了那么多次龙门石窟却对石窟类艺术毫无鉴赏能力可言,于是设法恶补,以待日后再去石窟类景点能略知其中一两点奥妙之处。

 

图片

图为2024秋日纪毛毛和孩子在一起

 

02
为什么要阅读?
 
 
 

 

捐赠人:慕容

不久的将来,当机器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当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到随意取用。庸常如我,将何以自处?

我的解决方案是不断的购买和阅读纸版书,并且不再以知识获取为目的,除非偶尔兴趣使然。

 

我阅读的速度越来越慢,而且读过了还会忘,这很好,我就有了读不完的书。

在这部作品中生死,在那部作品中轮回。

 

捐赠人:Chai

于我而言,阅读是一种需要。

我想知道三体世界是什么样,我想了解因纽特人怎么生活,我想搞明白如何制作一款游戏……

所以,我需要阅读。

 

捐赠人:小双

阅读是一种能力,是形成健全心智、打开视野和胸怀的必经之路。

 

生活本就能教会我们很多,但从阅读中、尤其是阅读经典著作中所获的一切,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构建起对生活和世界更全面的观念,为我们的所见所想所感提供注脚。

 

阅读和思考是相伴生的,它取决于我们的内核、也影响着我们的内核。我们在阅读上具备自主的选择权,这既是一件私人的事也是一件尤其珍贵的事

 

阅读是通往更远大理想、更崇高人格的窄路,书中自有答案,而我们通过寻找答案获得来自更丰富智慧的滋养。

 

志愿者:申继东

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美好的品格、是高尚的素养,更是一生的财富!

 

图片

图为申继东老师在博物馆为孩子讲解云纹铜禁

 

捐赠人:华子

每本书都是一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翻开书页,就能穿越时空与达芬奇讨论星空,和李白共赏明月,在霍格沃茨学习魔法。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或炫耀,而是让心灵长出翅膀——它带我去撒哈拉数星星,去海底两万里冒险,去未来城市遇见机器人朋友。

 

文字会教我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在困惑时给予我勇气,在孤独时陪伴我成长。那些读过的故事、思考过的问题,终将成为生命路途上的点点星光。

 

捐赠人:小康:

书中还是现实里的千千万万种人生,都不会是快乐与痛苦的简单二分法。

 

你可以选择一直追求简单的快乐,但不要据此轻视别人“丰富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书中有“丰富性的痛苦”,就排斥阅读。

 

所以,不要给阅读设限,和加上哪怕一丁点功利性。

 

志愿者:李泽楷

关于为什么阅读,我也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之前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甚至觉得略显枯燥。是志愿者共学书目——李硕老师的《翦商》,让我在好奇中打开了这条“人生之路”。考古与文献相结合,青铜器的美与甲骨文的占卜艺术让我沉浸其中。

 

随后我又阅读了《最早的中国》《人类简史》等类似题材书籍,在其中好似一场时空对话之旅。

阅读所带给我的收获是不可替代的,我学会了“思考、探索、观察”,看到了更多“真实、场域、故事”。

 

图片

图为李泽楷在2024秋日纪当小组导师

 

捐赠人:理清

很多人认为现在AI让信息获取轻而易举,用ChatGPT一天就可以“读”几十本书(问Can you summarize the book *** in details by chapter? ChatGPT就会告诉你每个章节的内容,让人觉得你仿佛真的读过。)

 

可是这些唾手可得的信息,无法在你遇到困境的时候帮你思考,看到问题的本质。相反,它的便利会让你越来越懒,直到离开它你就无所适从。

 

所以,还是多读书多思考吧。便利的工具让你看似很强,读书和思考让你真的变强,自己选。

 

捐赠人:没有

在阅读中会遇见有趣的灵魂,会丰富并且细腻自己的内心,当然也会获取知识。

 

于我而言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听到心灵之间的回响,让当下穿越古今,夜读“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窗外那个高适见过的月亮依然皎洁。

 

阅读让我了解和变成很多人,更让我成为自己。

 

志愿者:郭伟和

在经过了现代性启蒙运动之后,读书已经不仅仅是传统中国文人所追求的经世致用、弘毅传道的目的,而且是引导个人走出蒙昧、走向解放的唯一可靠途径。 

 

因此,读书更多是一种自我成长、认识真理的过程。

 

图片
启行学社2025夏令营人类博物馆,郭伟和老师和孩子们交流

 

感谢支持者们的关注与参与,此次征集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平日里珍藏的有趣灵魂。在短视频裹挟注意力的浪潮中,这些思考与手记珍贵无比。

 

我们愿和大家一起以笨拙而赤诚的方式,在电子屏的闪烁中守护纸质书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