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封夏季营来临前,报名志愿者伙伴完成了10场线上共学——从公益本质的认知重构到立场校准,从沟通视角切换到自我教育的觉醒——这场历时三周的营前共学,用10次线上讨论,为志愿者推开参与的大门,走上通往启行学社营会活动,同时也通往真实世界与自我成长的道路。
漫长的共学,是启行学社的特点与工作方法。对于新报名者而言,是对即将参与的公益项目及其底层价值的全方位理解与认识,对于老志愿者而言,是对过往经历的再度复盘、总结与再度出发。
2024年2月至今,启行学社项目组开展了37天共计9场开放式营会活动的深入实践,更加感受到营前共学的重要性:
唯有深入共学才能预防符号化公益:撕去“帮扶=给予”的标签,发现孩子的成长需求——被看见而非被怜悯,被赋能而非被救助;
唯有深入共学才能重构参与逻辑:放弃“专业包办”模式,通过更多元的志愿者参与,联结社会网络,打开更丰富的世界接口,让陪伴成为更具价值的公共行动。
唯有深入共学才能拆掉知识围墙:带着看见复杂,接受反复的心态,投身真实世界之中。
在2025年7月的最新一轮共学中,项目组基于过往实践经验,迭代升级了新的共学方式,期待能够和志愿者一起,完成以下三重自我追问。
第一重追问:公益不止于善行,更是社会倡导
在陪伴具体的孩子前,我们期待启行学社的志愿者首先能够直面营会活动所针对的社会问题。
孤困儿童问题其实非常复杂,包含着教育问题、城乡问题、数字时代问题等多重结构性困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身处其中,并非置身事外,所以需要时刻警惕的就是救世主心态。诚如志愿者茅澍怡在共学打卡文档中所写:“当你带着‘帮’的心态,位置已然错位”。
通过共学,在传统认知中“公益=做好事”的朴素等式被打破,但与此同时,也坚定了即便看不到即时成效,也要坚持行动的信心。志愿者丁越在笔记中写道:“反复不一定是归零重来,每一次行动都在重塑选择。”
第二重追问:把自己作为方法,重视每一次沟通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全勤参与启行学社的活动,全年也只有20天的时间。在这样的前提下,项目组能做的只有寻找或者培养具备基础价值理念,持续学习能力,真诚参与者与孩子相处,陪Ta拓展视野,和Ta一起创造共同经历。
在营会中,我们期待沟通真正发生,陪伴得以升维,通过日常较为稀缺的价值和视角输入,让时间不虚度,让这段经历成为未来的力量源泉。
所以共学中有一个模块特别指向沟通,通过具体案例,详细拆解了沟通中要关注的“尊严平等、主体中心、系统正义”三大立场,同时也邀请了三一基金会的王龙玺老师志愿支持了一场线上共学,以性教育为例,分享如何从某种视角出发,通过沟通来传递价值。
7月15日,王龙玺老师支持启行学社线上共学
志愿者琳洁写下反思:“我们总急于给孩子答案,却忘了提问比说教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
“学科知识是铠甲也是桎梏,”志愿者王冲冲在共学笔记中写道,“放下专业傲慢后的真诚,才是最合理的互动方式。”
第三重追问:在陪伴中照见自己
在启行学社项目组看来,公益参与者不应成为过程中的“耗材”,也应是鲜活具有主体性的个体,通过参与来反哺自身的成长。
所以在共学中会项目组反复强调,这段旅程也是志愿者的成长之路,因为我们和孩子面临着共同的时代背景。
比如我们共同面临的数字时代,包括算法控制、消费陷阱、注意力剥削;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包括教育公平、心理成长、代际隔阂;共同面临的结构性冲突:包括性别政治、隐性霸凌以及身份认同,这些问题都需要时刻保持觉察,终身学习成长才能应对。
诚如志愿者付红晓写下的那句:“其实在精神层面,我们都是孤困儿童。”
当被问及“9-15岁时想要什么陪伴”时,志愿者胜瑞珂写道:“帮助我看清我是谁,而非用社会标签填塞我。”
启行学社期待用行动共同体的共学体系,来构建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度共识。
在一起伴随项目成长的志愿者身上,我们见证了这些共识正在强化,且持续发生作用:
从“无力感”到“信念感”:志愿者徐琛在冬季营札记中写道:“当不再寻求即时‘可见的证据’,‘坚持做下去’本身就成了信念”;
从服务到自救:曾参与海外支教的志愿者理清发现:“河南孩子与海外华校学生的困境其实也非常相似——他们需要的不是拯救,而是有人并肩走在通往希望的路上”。
以漫长共学对抗即时满足的时代
启行学社漫长的营前共学,是总结沉淀,是学习探讨,也是在寻找理念价值层面上的真正共识者,这本身就是对快时代的一种对抗。因为我们的陪伴并不仅仅是针对当下的改变,而是要给孩子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如果教育是种下一颗不知道何时发芽的种子,而共学和持续成长,就是让播种者自己先成为肥沃的土壤。
以下为参与本次共学的志愿者打卡(部分):
丁越:看待公益问题,服务孤困儿童,要“超越悲情叙事”。悲情故事引起的同情或感动,可能无法促使人们主动探索问题以及个体身上展现的复杂性,并且制造一种存在高高在上“拯救者”的假象。要持续性的倡导与行动,叙事可以挖掘个体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处境、状态及其主体性,分析社会问题的复杂成因与可能性方案,带动多元主体的关注与参与。
图为丁越在2025登封冬季营和孩子在一起
毛磊:践行公益活动这么多年,最初是从感性入手,是朴素的传递爱心和热情。及至后来,在艰难地坚持中渐渐懂得,自己所坚持的公益只是把个人所享之好处,分享出去,受与不受是他人自由意愿。如今看来,这种公益分享还是过于个人化。公益要在促进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大框架下,从朴素的慈善文化,走向真正的公益文明。
理广林:帮助小朋友们去发现自我的先觉条件是我们也在发现自我。应当是一同探索,相互分享,频率同步。有时候,人太着急了。总是想着花了时间精力就要有一个结果,非黑即白。不过我现在觉得可以允许一些事情短期之内没有结果,没有改变。要一直做下去,很多事情不是朝夕之间。一粒种子长成大树是需要时间孕育的。
申灵钰: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尽可能的用多元的角度看待问题,少做“刻板性、标签化”的简单归因,而应该结合人、环境、社会甚至是自己未曾觉察到的文化渗透等。
王冲冲: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人生无意义的勇气,在行动中,我们都在积极地构建人生的意义。
2024年2月-2025年7月,启行学社志愿者社群共开展了54次线上共学。
陪伴长期志愿者和启行学社共同成长,让走进营会的志愿者能够放下“拯救者剧本”,用系统之眼看待世界,用虔敬之心守护主体。
在营会中,志愿者交付的不仅是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长,更是主体间的相互照亮。
启行学社志愿者招募每年开放两次,欢迎持续关注!